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-特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司明确特殊食品包括保健食品、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这三种,并没有“营养品”这个说法。
“营养品”这个说法在中文语境中广泛存在和使用,但它不是一个法定的、有严格监管定义的专业术语。它可能包括保健食品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,甚至一些营养价值较高的普通食品(如高蛋白奶粉、氨基酸饮料等)。
我们先来界定下什么是保健品(即保健食品),是指声称并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 补充维生素、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。强调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,并且对人体是无害的食品。它一定会有一个“蓝帽子”的标识和标识下方有“保健食品”的字样。
我们来看下保健食品能够声称的功能。下图显示,很多时候都是“增强”、“有助于”、“辅助”、“改善”等等,说明它的功能有限,并不能代替药品的治疗功能!如果你生病了,那必须得遵医嘱吃饭,而不是寄予希望在保健食品上。
在日常生活中,“营养品”是一个笼统的、涵盖范围很广的俗称,在专业的、法律监管的层面,中国并没有单独为“营养品”设立一个门类。在老百姓的口语中,“营养品”常常是“保健品”的同义词,或者是一个比“保健品”范围更广的词,一切觉得吃了能“补身体”的东西,都可能被叫做营养品。很多被称为“营养品”的产品,如果它没有取得“蓝帽子”标识,也没有声称保健功能,那它在法律上就只是普通食品。
购买时看“身份证”,而非听名字:不要被商品名中的“营养品”、“滋补品”等词汇迷惑。最关键的是:看它有没有 “蓝帽子”标志和批准文号(国食健注... 或 国食健字...)。有,就是国家认可的保健食品。
看它的执行标准号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(GB)还是企业标准(Q/)。
看它的产品类别,是“保健食品”、“固体饮料”还是其他。
理性看待:无论是哪种“营养品”,它们都是对日常饮食的补充,不能替代均衡的膳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。在服用任何声称有特定功能的产品前,尤其是需要长期服用的,咨询医生或营养师的意见总是最稳妥的选择。

